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6.1 视野的基本知识
2009-11-26 15:35:05 来源: 作者:浪琴 【 】 浏览:95064次 评论:0
公元前四百多年,Hippocrates发现一例偏盲患者,提出视野和视野缺损的概念。直到19世纪中期,von Graefe才将视野检查引入眼科临床,首先报告了青光眼的旁中心视野缺损和周边视野收缩,提出视野缺损可发生在视力下降以前,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亦可有选择性视野丧失,利用偏盲的形态进行病变的定位诊断。自此,视野学开始突飞猛进,相继发明和发展了多种视野计。目前在眼科领域,研究最多、最深入的是青光眼视野。临床视野学专家从青光眼视神经纤维损害的病理机制、视觉生理方面,从视野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可靠性方面对现有视野计进行了不断的改良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动视野计的开发与应用,显著提高了视野检查的敏感性,使临床视野检查进入了新的时代。




当一眼注视空间某物体时,它不仅能看清该物体,同时也能看见注视点周围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体,所看见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视野的范围由眼与注视目标的距离和空间内物体大小等决定。
一、视野检查的解剖学基础
视网膜神经纤维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①乳斑束,起源于黄斑部,呈直线状进入视乳头颞侧;②上下方弓形神经纤维,来自黄斑颞侧及上下方,分别从颞侧水平合缝上下方呈弧形绕过黄斑,进入视乳头上下极,弧形纤维在视野上投射于上下Bjerrum区和鼻侧周边部,这些区域是青光眼视野缺损的好发部位;③鼻侧放射状神经纤维,起源于视网膜鼻上、鼻下象限,呈放射状进入视乳头鼻侧(图1-5)。

视网膜神经纤维特定的分布特点起源于胚眼的发育过程。在胚胎早期,黄斑中心凹位于眼底颞侧周边部,所有神经纤维均呈放射状分布,随胚眼发育,黄斑中心凹逐渐向眼底后极部迁移,致使黄斑颞侧形成一无血管、无神经跨越的解剖学空隙,即水平合缝,同时使黄斑颞侧及上下方神经纤维由放射状走行变为弓形走向。由于乳头黄斑束神经纤维占据了视乳头颞侧大部分,位于视乳头上下极的弓形神经纤维较鼻侧放射状神经纤维密度更高且更为拥挤,相对供血较差,这可能是青光眼较易影响弓形神经纤维,导致Bjerrum区及鼻侧周边部视野缺损的原因之一(图6-1)。





二、视野检查的光学基础
1、光及其计量单位 光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人眼所能觉察的电磁波称为可见光,波长在380~760nm之间,波长不同,人眼所感受的颜色不同。正常眼明适应状态下对波长为555nm的黄光最敏感,当波长增至760nm以上,或减至380nm以下时,人眼对其敏感性变为零。物理学上通常采用电磁波的辐射能量作为光亮度单位。眼对光的感受是光能的物理量和视觉生理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视野检查属于一种心理物理检测。
2、对数单位和分贝 Goldmann视野计光标强度常用对数单位表达,而自动视野计打印结果则多以分贝表示。物理学上,dB通常表示两个声音信号或电信号在功率或强度方面的相对差别,用来表示光标强度或光阈值水平时1dB=0.1 log。
3、生理单位 视野检查测定背景光和光标亮度的对比度,而生理学上更注重视网膜上影像的亮度。早在1922年,Troland就通过瞳孔大小来推断光标的“视网膜照度单位”,1Troland单位相当于在1mm2瞳孔面积时亮度为1新烛光。然而光束通过瞳孔中心或偏心产生的不同效应以及屈光间质混浊等效应会对视野检查产生影响,故在视野检查解释和结果比较时,必须记录和考虑瞳孔面积或瞳孔直径。
4、光的颜色 颜色光具有三个主要参数,色调(波长)、饱和度(纯度)、明度(辐射强度)(详见第三章第一节)。在研制和应用彩色视野计时,采用干涉滤光或激光产生单色光源,可望使彩色视野检查标准化。




三、视野检查的心理物理学基础
1、感受野 人类视网膜大约有1.26亿个感光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仅约100万个。一个神经节细胞要综合多个感光细胞传来的信息,即一个神经节细胞可接受视网膜一定区域的刺激,该区域称为该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在黄斑中心凹,视锥细胞、双极细胞与神经节细胞比例为1:1:1,感受野较小,其分辨力较高;而周边部多个视杆细胞汇聚于一个双极细胞,多个双极细胞又汇聚于一个神经节细胞,其感受野较大,光敏感度较高,但分辨力较低。感受野之间有一定的相互重叠,全部感受野的总和构成了眼的视野。
2、差别光阈值 视网膜的光敏感度可通过差别阈值(差别阈)来测量。差别光阈的心理物理学定义为:在恒定背景亮度下,刺激光标(光斑)的可见率为50%时,该刺激光强度与背景光强度的差值即差别光阈值(光敏感度)。如果用不同刺激强度的光标在某检查点反复多次呈现,弱刺激光标总是不可见(可见率<5%),而强刺激光标总是可见(可见率>95%),如某一光标被察觉的机会为50%,该光标的差别阈即为该检查点的阈值。视野检查中,光标的可见性取决于其亮度、面积、颜色、呈现时间、呈现方式(动态、静态)以及背景亮度。光标越亮、面积越大、呈现时间越长、与背景光亮度之间对比度越大,其刺激强度越大,可见性越高。差别光阈值越小,其视网膜光敏感度越高。
3、光阈值的波动性 一次视野检查中,对相同点做多次差别光阈值测定,出现结果的离散称为短期波动(SF)。SF是评价和定义局部视野缺损的基础,即任何局部光敏感度下降值需大于SF才有意义。一般正常人SF为1~2dB。青光眼在确切暗点出现以前,该部位可首先表现为差别光阈值的离散,即SF增加。影响SF的主要因素有测定光阈值的方法、视网膜光敏感度、被检者的合作情况以及假阳性与假阴性反应率。
由于不同时间视觉系统生理反应状态有一定差异,以及学习效应、被检者精神状态和眼压波动等影响,不同时间所测得的差别光阈值也有差别,两次结果的不一致称为长期波动(LF)。




四、视野检查的基本原理
临床上通常检查单眼视野,在固视状态下,于均匀照明的背景上动态或静态呈现一定刺激强度的光标以测定差别光阈值,从而判断是否有视野改变。
1、动态视野检查 在视野范围内,每一个点上刚好能被看见的最弱光刺激(阈值)即该点的敏感度。动态视野检查即将同一刺激强度的光标从周边不可见区移向中心可见区,以探测其刚好能被看见的位置。描绘所有同一阈值的相邻点的连线即该光标的等视线。等视线外不能看见(阈下刺激),等视线上刚好可见(阈值),而等视线内属于阈上刺激,此范围内每个点上该光标均应被看见。所以,等视线即一光标可见区与不可见区的分界线。
2、静态阈值检查 是在视野中某一点静态呈现一系列不同刺激强度的光标,50%可见性的光标刺激强度即该点阈值。在检查中,首先呈现一个估计受检眼可见的阈上刺激,在被检查者反应证实看见光标后,光标刺激强度以4dB递减至受检眼看不见,然后又以2dB递增至受检眼第一次看见,即为该点光阈值。视野中某点的光阈值增高可能预示该点视野出现缺损。而dB值越高,被检者敏感度越高,所需刺激光强度越低(图6-2)。

3、阈上值静点检查 在某一光标的等视线范围内,该光标属超阈刺激,超阈值的光标更易被看见,若在一等视线范围内某处看不见理应可见的超阈值光标,则可能存在异常(压陷或暗点)。
194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6.1 视野 基本知识 责任编辑:peijingsh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5.5 感觉光强度的测量 下一篇6.2 正常视野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