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第六章 第五节 接触镜和老视
2009-12-06 15:51:08 来源:网络 作者:方氏 【 】 浏览:90366次 评论:0
老视是由于人眼的晶状体弹性丧失后对近物聚焦能力的下降,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在40岁左右出现,有人感觉老视在一夜间发生,即突然有一天他/她无法阅读,实际上老视是生命早期就已经开始的逐渐变化的结果。
一直以为最有效改进近阅读视力的方法是使用框架镜来矫正:单光、双光和渐变多焦点眼镜。但是如今的老视者对矫正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配戴角膜接触镜的配戴者们如今也步入老视的行列,他们还想继续配戴,中国的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也逐年增加,这些都提示角膜接触镜在老视的矫正上有很大的前途和市场。



一、接触镜配戴的年龄影响因素
1.睑下垂
随着年龄的增大,眼部附件发生了改变,如肌肉张力下降、眶部脂肪减少、眼睑皮肤弹性消失等,结果眼睑低垂,上睑位置在接触镜中心位置和镜片运动中起重要作用,所以老年人不适合配戴硬镜,硬镜可能会加重上睑的下垂。
2.泪膜的改变
泪膜对接触镜安全配戴非常重要,当年龄增大后,润滑角膜表面的分泌细胞数量减少、功能下降,眼部干燥会加速接触镜镜片沉淀物的堆积,后者会导致免疫反应、视模糊、眼部刺激、甚至感染,所以对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减少镜片沉淀物的堆积。
3.瞳孔和虹膜的改变
瞳孔直径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变小,20岁左右亮适应时和暗适应时的瞳孔直径分别为5 mm和8 mm,到80岁时分别为2 mm和2.5 mm,这种改变不能完全用虹膜硬度增加或虹膜纤维丧失来解释,某些程度上与神经传导有关,老年人瞳孔对光亮变化的反应也逐渐滞后。
4.角膜缺氧反应
随着年龄增大角膜需氧增加,年长人对缺氧的耐受性差一些,所以老年人应该配戴高Dk的软镜。



二、单眼视角膜接触镜
1.单眼视的概念
单眼视(monovision)为一只眼用角膜接触镜矫正后作为视远,另一只眼用角膜接触镜矫正后作为视近。该矫正方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是一种成功的、有效的老视矫正方法,该方法也称为“一近一远视力”,利用视皮质来抑制模糊像而采用另一个清晰像,此种配戴方式就可以将需要看的物像(或近或远)进行清晰聚焦。
单眼视的成功已被人们所普遍认识,但是单眼视的作用机制仍为人们所关注,有人怀疑一眼看近一眼看远会造成视觉混乱,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单眼视不是单纯的单眼遮盖,而是双眼视的改良。
模糊像眼的视抑制的范围局限于视场中央区2~3度范围,周边区域仍然提供足够的视觉信息来保持正常的双眼视功能,大脑能选择性地抑制视网膜的部分区域像(如黄斑区)而同时却能完全辨认视网膜周边区的像。
离焦像对光感、运动视觉、色觉、时间反应和空间定位影响甚微。研究发现94%的使用单眼视患者,其立体视在正常的允许范围内。视网膜压抑了模糊像的灰度,保留了像的周边外形,外形像和另一眼清晰像信息的合成提供了双眼识别所需信息。双眼融合的潜能是存在的,因为双眼获得的像已包含了相同低频的成分。
2.单眼视验配方法
(1)视远/视近眼的确定
1)基本原则。优势眼验配为视远用,即用于驾车或行走,将非优势眼验配为视近用。但也有例外,近视者一般建议将低度数眼作为远用眼。一些特殊职业的人也有例外,如驾驶员喜欢用交通眼(左眼)作为远用眼。
2)优势眼的确定方法。卡洞测试:让被检者手持一中央有小洞的卡片,不要告诉用哪一只眼看,请他通过卡洞注视远距视标,被检者所选择的注视眼睛为优势眼。
优先注视法测试:观察和了解被检者是习惯用哪一只眼看照相机视孔;另一种简单的方法是让被检者睁双眼,用手指远处一目标,然后交替闭一眼,用优势眼时手指往往更靠近目标。
3)视近眼的确定。可用正镜片确定视近的眼睛,将一片+1.50 D镜片放在一眼前,然后再放在另一眼前,放置镜片后相对较舒服的那一眼即为视近优势眼。
(2)镜片的选择
镜片材料和类型的选择应该从每个配戴者的个体情况出发,以满足个体的要求。
因年龄而发生的生理和解剖的改变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例如上睑较松的人选择软镜,其成功率就比较高些,有轻度干眼的人应该选择湿润性较好的镜片,阅读附加度数较深的人应选择较厚镜片,此外接触镜医师还必须考虑镜片材料的透氧性。
(3)指导适应
配戴者选择单眼视矫正方法,在验配好接触镜后需要指导配戴者去正确适应“一远一近”的视力,让配戴者视远物和近距离阅读半小时,了解其清晰度和舒适度,一般单眼视配戴者需要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去适应,特别需强调适应期间避免夜间驾驶。如需要夜间驾驶的,可以备用补偿性框架眼镜,即近用眼上有负度数,远用眼上为平光,用于驾车或需要平衡远距视力的其他活动时。
3.常见问题的处理
(1)眼疲劳
光学质量不好、度数不对或柱镜矫正不妥都会引起眼疲劳,如果症状持续并加剧,需要重新验配和戴镜验光。
对一些特殊近点工作引起的眼疲劳,如针线活,可以通过在单眼视矫正的基础上再配戴一副补偿框架眼镜得到缓解(远用眼上配正镜片,近用眼上配平光镜片)。
(2)视模糊
远距视模糊:如果远距视力不好说明有光学问题存在,需要彻底检查远距散光,如果附加度数低,有可能是对视近眼的抑制不充分。
中距视模糊:在视近眼的附加度数上减去0.5 D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减去少量阅读附加通常会满足一些近距离视力和中距离视力间的妥协,但感觉上不会太明显。如果上述方法无效,可采用改良式单眼视方法。
近距视模糊:首先检查镜片的光学性质,然后确定近距离视模糊的性质为持续性或为特征性,如果为持续性需要对阅读附加度数调整,如果为特征性可用补偿性框架眼镜。
(3)眩光
单眼视配戴者有眩光现象说明在暗环境下镜片的光学区太小,配戴缩径式软镜或硬镜常有这种现象,选用较大直径镜片即可。
(4)光晕或重影
物像周围有光晕说明对离焦像抑制不完全,在单眼视配戴初期常有这种现象,随着时间推移慢慢适应,如果光晕持续存在,应重新考虑镜片类型选择或矫正方法选择。
(5)头痛
头痛是由于在近距注视时调节努力过程不成功所造成的不适感,增加阅读附加度数可以减少或缓解这种症状。



三、角膜接触镜联合框架镜
1.远矫正角膜接触镜联合近矫正框架镜
通过远矫正验光后,按照验光的度数换算为接触镜度数后给配戴者配戴,这时接触镜用于其原矫正方式。配戴接触镜后再给予老视验光,按照近附加度数给予配框架眼镜,用于近矫正。
该方法在远和近距离上分别获得良好的光学矫正,有立体视,验配成功率高,但看近和看远进行切换时需要取戴框架眼镜,带来不方便。
2.近矫正角膜接触镜联合远矫正框架镜
通过验光,近距离工作时配戴角膜接触镜,远距离视物时需要外面加戴框架眼镜。
该方法适合较多时间近距离和中距离工作的人群,其优点和缺点同角膜接触镜远矫正联合框架镜近矫正的方式,仍有不方便的问题。



四、双焦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
1.概念
框架眼镜有双焦和渐变多焦点镜片,角膜接触镜同样也有双焦角膜接触镜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
在同一接触镜片上有分别的视远区域和视近区域,该类镜片称为双焦点角膜接触镜,该类镜片的设计有多种,常见的为新月形双焦点接触镜(图6-6)。


在同一镜片上有远、中、近距离的分区,或分区不明显但度数随区域不同而变化,该类镜片称为多焦点角膜接触镜。
双焦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的验配较复杂,验配的成功率较一般的角膜接触镜要低,约为30%~60%,在我国验配不多。软性接触镜和硬性接触镜都可以用于双焦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的验配,根据镜片的设计原理可以分为同时视和切换视双焦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
2.切换视双焦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
镜片设计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每个区域的屈光力针对远距离、中距离和近距离设计,当眼睛看不同距离的物体时镜片与注视方向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当看远处物体时眼睛的注视方向刚好通过镜片上远矫正度数的区域,当看近处物体时眼睛的注视方向刚好通过镜片上近矫正度数的区域,当看中间距离物体时眼睛的注视方向刚好通过镜片上中距离矫正度数的区域。这种通过改变注视不同镜片区域来获得远、中、近距离良好视力的方式称为切换视。
3.同时视双焦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
近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的物体能通过角膜接触镜同时在视网膜上成像,不同距离的物体通过镜片的不同度数的区域同时成清晰和模糊像(图6-7),


配戴者的视觉系统有选择地感知其中相对清晰的像,该类接触镜称为同时视双焦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
(1)同心双焦点角膜接触镜
镜片的中央设计为远矫正区域,而在同心的外周设计为近矫正区域;也可以中央区域为近矫正度数,而周边的区域为远矫正度数,在同一区域度数是恒定的(图6-8)。


(2)非球面多焦点角膜接触镜
镜片上没有严格的分区,镜片的前表面或后表面设计成双曲线二次几何曲面,镜片的度数从中央到外周逐渐变化,中央的区域主要是远矫正的度数,越到外周近附加值逐渐增加(图6-9)。

(3)衍射多焦点角膜接触镜
镜片的光学区内设计为一系列同心的光栅环,利用光的衍射原理,不同宽度的光栅环表示不同的屈光力,可根据需要制作成双焦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图6-10)。

4.双焦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验配要点
1)不同设计的双焦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对验配的要求不同,应根据不同镜片的验配指南进行配适评估。
2)需要相同类型的镜片进行诊断性试戴,以提高成功率。
3)戴镜评估需要分别在暗和明的环境里进行,特别要保证在暗的环境里有良好的视力。
4)规范的、有程序性的戴镜指导有助于提高配镜的成功率。
186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第六章 第六节 接触镜和儿童 下一篇第六章 第四节 接触镜和美观

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暂无...

相关文章

暂无...

广告